為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實行積極防御、主動治理,堅持人病獸防、關口前移,從源頭前端阻斷人獸共患病的傳播路徑”重要指示精神,加強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治工作,根據《動物防疫法》《陜西省實施<動物防疫法>辦法》等規定,按照《農業農村部關于印發<全國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治規劃(2022—2030年)>的通知》(農牧發〔2022〕31號)要求,陜西省農業農村廳組織編制了《陜西省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治規劃(2022—2030年)》,具體內容如下。
三、策略措施
對重點防治病種,根據國家防治技術規范、標準和防控工作實際需要,制定應急實施方案,實行全省統防、部門聯防,一病一策、精準治理,區域協同、有效防控。對境外流行、尚未傳入的畜間人獸共患病,加強風險防范、監測預警和應急準備,加強海關防控,強化聯防聯控。
(一)高致病性禽流感
全省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形勢總體平穩,防控工作繼續實施免疫、監測、撲殺等綜合防治措施。
重點防治措施。一是做好強制免疫。堅持預防為主,實施家禽強制免疫和抗體監測,確保家禽群體免疫保護水平。有條件的地區,可根據監測評估結果和生物安全水平狀況,探索建立免疫退出機制。二是加強監測預警。實施家禽和野禽監測計劃,密切監視禽流感病毒流行動態、毒株變異、致病力變化等情況,根據監測結果及時調整防控措施。三是嚴格檢疫監管和市場準入。嚴禁未經檢疫、來源不明的家禽及產品入市銷售,嚴格執行活禽市場防疫條件管理,定期開展病原監測,發現禽流感病毒污染立即采取休市、消毒等應急處置措施。市、縣級政府可根據本地實際,依法決定在城市特定區域禁止活禽交易。倡導健康消費理念,加快推進“規模養殖、集中屠宰、冷鏈運輸、冰鮮上市”的生產消費模式。四是推進區域化管理。鼓勵、支持各地及養殖場戶不斷提高家禽養殖場所生物安全水平,有計劃的推進種禽場、規模養禽場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無疫場、無疫小區和無疫區建設,探索推進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免疫凈化場、無疫小區和無疫區建設。
(二)布病
全省近年來布病形勢嚴峻,疫情居高不下,對牛羊健康養殖和公共衛生安全構成較大威脅,防控工作繼續實施分區域、分畜種布病強制免疫與凈化相結合防控策略,強化各項綜合防治措施落實,逐步降低陜北、關中地區牛羊布病流行率,推進關中地區奶山羊、陜南地區牛羊實現布病區域凈化。
重點防治措施。一是實施專項防控行動。按照畜間布病防控五年行動方案,強化條件保障,做好技術支持和督促指導,確保監測、免疫、撲殺、消毒、無害化處理、人員防護等關鍵措施落實落地,實現預期目標。二是推進區域化管理。根據布病流行現狀和強制免疫計劃,在全省,禁止對種畜實施布病免疫,奶畜原則上不實施布病免疫;在陜北地區,對肉牛、肉羊實施布病強制免疫,申請布病凈化場建設的,可不實施布病免疫;在關中地區布病高風險區域,根據風險評估結果,以縣為單位確定肉牛、肉羊布病免疫區和非免疫區,并實行動態管理;在陜南地區,實施布病非免疫區管理,逐步向布病穩定控制區、凈化區推進。在布病免疫區,對高風險畜群和區域,要在對當年新生幼畜全面檢測、撲殺無害化處理陽性畜、圈舍大清洗大消毒的基礎上,對其他畜嚴格規范開展布病強制免疫,確保免疫密度和免疫效果,并建立免疫檔案;在布病非免疫區,要強化日常監測和剔除,嚴格規范家畜調入,加大對高風險畜群、地區和環節監測力度,做好疫情風險防范。探索布病陽性畜撲殺資源化利用機制,爭取中央和地方分擔、保險和無害化處理聯動、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互補的撲殺補助機制。按照布病防控五年行動方案,在全省,優先推進種畜場、奶畜場和規模牛羊場布病凈化場、無疫小區建設;同步推進商洛市全域牛羊布病無疫區和關中地區奶山羊布病凈化示范區建設,接續推進漢中、安康、銅川市牛羊布病無疫區建設。三是強化牛羊調運檢疫監管。全面推進養殖場戶信息登記備案、動物運輸車輛及主體備案、購入動物落地報告、隔離觀察和跨省指定通道管理制度。切實加強活畜跨區域調運監管,嚴格落實牛羊產地檢疫憑養殖場戶備案、免疫、牲畜標識和運輸車輛備案等信息資料申報檢疫管理制度,省內調運奶山羊的,未達到布病凈化標準的場群,養殖場戶還應提供調運前30天內由具備資質的實驗室出具的全群布病陰性檢測報告。全面推進牛羊定點屠宰,嚴格落實入場(廠)牛羊產地檢疫證明、牲畜耳標查驗和宰前檢疫、宰中同步檢疫管理制度。除布病凈化場、無疫小區、無疫區,以及用于屠宰和種用乳用外,跨省、跨市、跨縣調運活畜時,禁止布病易感動物從實施布病免疫的高風險區域向不進行布病免疫的低風險區域調運。四是加快推進奶牛布病凈化。落實養殖場戶防疫主體責任和獸醫機構監管責任,按照奶牛規模養殖場自檢、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加強檢測技術指導和抽檢,散養戶由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或第三方檢測機構負責檢測的方法,每年至少對轄區內全部存欄奶牛開展一次布病檢測,及時撲殺無害化處理陽性畜,探索建立生鮮乳布病等病原微生物風險監測評估制度,加快推進全省奶牛布病凈化工作進程。
(三)牛結核病
牛結核病在一些地方牛群體中有檢出,防控工作繼續實行監測凈化、檢疫監管、無害化處理等綜合防治措施。
重點防治措施。一是加強疫病監測。加大養殖場、屠宰場和交易市場奶牛、肉牛監測力度,及時準確掌握病原分布和疫情動態,科學評估風險,建立完善奶牛個體檔案和可追溯標識,對感染牛及時追蹤溯源,并對溯源牛群進行持續監測。二是加快推進奶牛結核病凈化。與有效統籌奶牛兩病凈化工作,同步制定結核病凈化實施方案,分區域、分步驟統籌推進牛結核病凈化工作。優先在榆林、延安、銅川、漢中、安康、商洛等市推進奶牛布病、結核凈化場(戶)建設,在關中奶牛密集飼養區,按照分類指導、一場一策、逐步凈化的原則,支持奶牛養殖場戶開展牛結核病自檢,以點帶面,示范帶動推進全域奶牛結核病實現凈化。三是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嚴格落實購入牛落地報告、隔離觀察和奶牛結核病檢測等檢疫監管制度,指導養殖場戶加強生物安全防控,落實日常消毒措施,提高生物安全水平,及時撲殺牛結核病感染牛,并進行無害化處理。四是加強奶牛群體風險監測。探索建立生鮮乳牛結核病等病原微生物風險監測評估制度。
(四)狂犬病
狂犬病是國家法定報告傳染病中病死率最高的人獸共患病,防控工作要強化犬只免疫、監測流調、疫情處置、流浪犬貓管控等關鍵防治措施的落實。
重點防治措施。一是嚴格實施犬只狂犬病免疫。根據城、鄉犬只養殖地域環境、飼養用途和狂犬病發生現狀、危害程度等實際情況,建立犬只狂犬病免疫分類管理制度。對城鎮飼養的犬只,嚴格落實憑狂犬病免疫證明申請犬只注冊登記管理制度,有效提高犬只狂犬病免疫密度,列入強制免疫病種的市區要達到100%,其余市區要達到90%以上;對鄉村飼養的犬只,各地要根據本區域犬只飼養和狂犬病發生現狀,制定并組織實施鄉村犬只狂犬病免疫方案,確保每年犬只免疫密度不得低于70%;對狂犬病疫情較重或者持續發生的地區,要將狂犬病列為本區域強制免疫病種,對所有犬只實施狂犬病強制免疫;對貓等其他動物狂犬病的免疫,由各地根據狂犬病監測評估結果確定。同時,各地要按照合理布局、方便接種的原則,依托動物診療機構或者縣、鄉級動物防疫機構等單位設立并向社會公布動物狂犬病免疫接種點,規范免疫接種點接種管理,對免疫犬只建立免疫檔案、發放免疫證明,并逐步建立與犬只注冊登記、檢疫電子出證等相關聯的信息化管理檔案。二是開展監測流調。對出現異常攻擊行為或發生不明原因死亡的疑似患病動物及時開展病原學監測,發現確診病例及時開展疫情溯源和流行病學調查。定期對犬、貓狂犬病和狂犬病免疫效果進行監測和風險評估,及時調整預防、控制措施。三是嚴格犬貓調運檢疫監管。出售或調運犬、貓,出售人或調運人必須提供犬、貓狂犬病免疫21天后的免疫證明及狂犬病免疫抗體實驗室檢測合格報告,經產地檢疫合格后,憑檢疫證明出售、調運。未取得檢疫證明的犬、貓,不得銷售、運輸或者參加有關活動。四是做好應急處置。對確認的疑似動物狂犬病疫情,及時組織對疑似狂犬病動物進行撲殺無害化處理;對被疑似患狂犬病動物咬傷的其他動物,及時進行隔離、限制移動。對確認的動物狂犬病疫情,及時劃定疫點、疫區和受威脅區,依法采取撲殺無害化處理患病動物和被患病動物咬傷的其他動物、對所有犬貓等動物進行緊急免疫或者強化免疫、停止所有犬貓交易等緊急防控措施,及時控制、撲滅疫情。五是加強流浪犬貓和農村犬只防疫管理。各地可根據當地犬貓飼養及犬貓防疫管理實際,設立流浪犬貓收容處置場所或通過購買服務等形式,切實做好棄養、流浪、無主、沒收犬貓的收容、防疫、絕育和無害化處理等工作。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對鄉村飼養的看家護院犬只特別是大型、烈性犬只,要監督、指導飼養戶對犬只實行拴養或者圈(籠)養,嚴禁放養,防止犬只傷人、傳播疫??;要定期對本轄區流浪犬貓進行數量調查和收容、處置,防止傳播疫病,并做好轄區內無主犬、貓尸體的收集和無害化處理工作。
(五)炭疽
全省炭疽疫情總體呈點狀散發態勢,有明顯的季節性、區域性,以老疫點和疫源地為高發地區,防控工作繼續實行強化監測排查、應急處置、針對性免疫、檢疫監管等綜合防治措施。
重點防治措施。一是做好監測報告。厘清本區域歷史疫區和疫點,做好高發季節、洪澇災害、基建大開挖后高風險區域草食家畜以及不明原因死亡草食家畜的監測和預警,及早發現和報告疫情。二是嚴格規范處置疫情。按照“早、快、嚴、小”原則,做好疫情規范處置。對疫點內的病畜,必要時連同同群畜全部進行無血撲殺,對病死畜及撲殺的畜進行徹底焚燒深埋無害化處理,掩埋點進行水泥封固、設立永久性警示標志,并建立GPS定位檔案;對污染的場地、環境進行徹底清洗消毒;對群眾隨意掩埋病死畜的地點,要進行再規范處理和嚴格消毒,嚴防疫源擴散。三是做好針對性免疫。根據疫情動態和風險評估結果制定重點地區免疫計劃,對易感牲畜實施緊急免疫,必要時進行連續三年的常規免疫。四是加強動物衛生監管。嚴格檢疫和調運監管,嚴厲打擊收購、加工、販運、銷售病死動物及其產品等違法違規行為,對死亡動物嚴格執行“四不準一處理” (不準宰殺、不準食用、不準出售、不準轉運,對死亡動物進行無害化處理)措施。加強日常監管,重點地區要加強病死草食動物無害化處理專項整治,根據防控需要配備可移動大動物尸體焚化設備。
(六)包蟲病
我省包蟲病疫情總體平穩,僅有定邊縣、靖邊縣零星發生,要實施以控制傳染源為主、中間宿主防控與病人查治相結合的綜合防治策略。
重點防治措施。一是做好家犬驅蟲。定邊縣、靖邊縣要強化家犬登記管理,按戶建立家犬驅蟲登記卡。全面實行家犬拴養,因地制宜實施限養。定期開展犬驅蟲,做好犬糞深埋、焚燒等無害化處理工作。二是加強流浪犬管控。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要采取措施控制并減少流浪犬數量,定期進行數量調查和收容、處置,在流浪犬聚集場所或經常出沒區域定期投放驅蟲藥餌,并集中收集犬糞進行無害化處理。三是加強綜合防疫管理。做好易感動物監測,對牛、羊及家犬做好病原學監測,對免疫動物開展抗體監測。強化家畜屠宰管理,規范開展屠宰檢疫,做好病變內臟的無害化處理,不得隨意丟棄家畜臟器。四是加強流行區宣傳教育。對牧民和養殖、屠宰、交易等環節從業者做好防治知識宣傳,引導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不隨意丟棄家畜內臟,不用生鮮內臟喂犬,對病變內臟進行無害化處理。
(七)其他畜間人獸共患病
針對畜間人獸共患病傳播流行的三個環節,實施綜合防治,積極開展病媒生物防治和消殺,加強飼養管理,不斷提高養殖場所生物安全水平。
重點防治措施。對馬鼻疽,繼續實施監測和移動控制等措施,做好防范,持續維持消滅標準。對日本腦炎(流行性乙型腦炎)、豬鏈球菌Ⅱ型感染和鸚鵡熱,在流行區域對豬、馬、牛、羊等易感家畜進行有計劃的疫苗接種。對旋毛蟲病、囊尾蚴病,以屠宰場為重點,嚴格宰后檢疫檢驗,做好污染肉品無害化處理,實施旋毛蟲病、囊尾蚴病風險監測評估,開展凈化、消滅考核。對其他常規防治病種,加強飼養管理、環境消毒、無害化處理、藥物治療、疫病凈化,加強人員防護和個人衛生。對牛海綿狀腦病、尼帕病毒性腦炎等外來病種,加強監測和聯防聯控,健全跨部門協作機制,強化入境檢疫,提高人獸共患病發現識別和防控能力。
四、重點任務
(一)完善防治措施
深入推進強制免疫先打后補改革,完善以養殖場戶為責任主體,以企業執業獸醫、鄉村獸醫、村級防疫員和特聘防疫專員等社會化服務隊伍為技術依托的強制免疫網絡。夯實動物疫情責任報告主體責任,健全疫情報告責任體系,明確疫情報告標準和程序,嚴格落實疫情報告各項制度。完善畜間人獸共患病應急預案和應急響應機制,加強各級應急物資和能力儲備;強化省級炭疽、狂犬病疫苗和診斷試劑等應急物資儲備,統籌調度應對全省點狀突發疫情。制定出臺全省犬貓防疫管理辦法,規范犬貓防疫管理,提升狂犬病防控能力。貫徹落實《陜西省牲畜屠宰管理條例》,深入推進牛羊定點屠宰,堅決取締私屠濫宰行為,健全完善牛羊屠宰場基礎信息系統,強化與動物檢疫電子出證系統對接,實現牛羊從產地到屠宰的閉環監管。在牛羊飼養量大的市、縣,在嚴格確保生物安全的前提下,可探索開展布病、牛結核病監測陽性動物集中無害化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試點。
(二)抓好監測凈化
完善監測預警體系,健全以省、市、縣三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為主體,以鄉鎮動物防疫機構為補充的畜間人獸共患病監測預警網絡,充分發揮企業執業獸醫、鄉村獸醫、村級防疫員和特聘防疫專員等社會化服務隊伍在動物疫情監測中的積極作用。加強專項監測,有針對性地開展常規監測、凈化監測和無疫監測,做到及時發現、快速感知、準確識別。加強寵物疫病、野生動物疫源疫病、外來動物疫病監測預警。強化同衛生健康、海關、林草等部門溝通協調和資源共享,及時相互通報監測信息。強化畜間人獸共患病凈化工作,推進防治工作從有效控制向凈化消滅轉變。建立完善相關獎補政策和激勵機制,加快推進畜間人獸共患病凈化場、凈化示范區、無疫小區和無疫區的建設,建成一批高水平畜間人獸共患病凈化場和無疫小區。通過示范帶動、典型引領,不斷提升養殖環節生物安全水平。
(三)強化科技支撐
各級農業農村部門要組建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控技術專家團隊,建立防控專家咨詢機制,定期組織開展疫情風險評估和防控形勢研判;組建應急防控專業隊伍,加強技術人員培養,提升規范處置突發疫情的能力和水平;積極支持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和楊凌職業技術學院等有條件的單位開展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治相關技術研究和推廣,實施新發畜間人獸共患病應急科研攻關儲備項目。以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獸醫實驗室為基礎,聯合有關科研院所、企業科研資源力量,探索建設省級人畜共患傳染病防控技術研究和技術集成創新開放性實驗室,開展多部門、跨學科聯合攻關,構建基礎性、前沿性、實用性技術研究、集成創新和示范推廣平臺,增強防治技術原始創新、集成推廣和引進吸收轉化能力,解決制約防治工作的關鍵技術問題。加強畜間人獸共患病治療藥物、中醫藥技術等方面的研發推廣,加快新型疫苗和快速診斷與鑒別診斷技術的推廣應用。
(四)推進智慧防治
實施智慧防疫能力提升行動,全面提升畜間人獸共患病系統治理能力。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織牢織密監測預警網絡。拓展、提升陜西智慧動監平臺功能,建立覆蓋全省以動物移動監管為核心的全鏈條智慧監管體系,形成覆蓋養殖場戶、屠宰企業、指定通道、無害化處理場、交易市場、牲畜耳標生產企業、疫苗經營企業的智能監控信息系統,實施動物養殖、運輸、交易、屠宰、無害化處理、投入品等全鏈條精細化監管,實現養殖檔案電子化、檢疫證明無紙化、運輸監管閉環化。將信息系統配備和與政府監管系統對接情況,納入養殖場、屠宰場等標準化示范創建,以及動物疫病凈化場、無疫小區和無疫區建設評估驗收內容,不斷提高智慧監管能力水平。
(五)加強宣傳教育
制定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控培訓計劃,對動物養殖、屠宰加工、動物疫病防控等高風險從業人員,加強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治技術培訓,分類編制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治指南,定期組織開展專項健康教育。監督相關單位建立健全人員防護制度,采取有效的衛生防護、醫療保健措施,定期組織工作人員開展健康檢查。利用多種方式和重要節點,開展形式多樣的主題宣傳活動,廣泛宣傳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治政策和知識,倡導健康飲食和良好生活習慣, 不食用未經熟制牛羊肉,不飲用未經消毒滅菌的生鮮奶,提高社會公眾防范意識。
(六)完善服務體系
以執業獸醫、鄉村獸醫為主體,其他獸醫從業人員和社會力量為補充,加快培育覆蓋全省的多元化獸醫社會化服務體系,解決目前獸醫社會化服務體系發展嚴重滯后問題。鼓勵、支持社會化服務體系為生產經營主體提供疫病檢測、診斷和治療等防治服務。積極推進將強制免疫、采樣監測、協助檢疫等獸醫公益服務事項交由社會化服務體系承擔。同步建立完善獸醫社會化服務相關制度和標準,強化監督管理,加快構建政府主導的公益性獸醫社會化服務與市場主導的經營性獸醫社會化服務深度融合的長效機制。
(七)夯實基層基礎
嚴格按照《陜西省加強基層動植物疫病防控體系建設實施方案》(陜農發〔2022〕64號)要求,切實加強基層動物防疫體系建設,開展運行效能評估,重點強化市、縣級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和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明確機構設置和職能定位,充實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控力量;足額配齊配強鄉鎮專業人員,實行定責定崗定人,完善工作機制,提升專業能力。協調建立分級投入、分級管理機制,推動各級財政加大獸醫實驗室投入,建強省、市級獸醫實驗室、建好縣級獸醫實驗室,充分發揮各級獸醫實驗室在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治快速檢測、診斷等技術支撐作用。
五、組織保障
(一)強化責任落實
省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應急指揮部(省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調度全省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治工作。各地農業農村部門要報請本級人民政府,成立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組織協調和統籌調度,分解目標任務,明確各方責任。市、縣級農業農村部門要結合本地畜間人獸共患病流行情況、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和本規劃,制定并實施本行政區域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治規劃或防治計劃和實施方案。全面落實政府屬地管理責任、部門監管責任和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確保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治規劃各項目標任務和措施落到實處。
(二)強化條件保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本級政府職責,要采取措施穩定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控隊伍,將畜間人獸共患病的監測、預防、控制、凈化、消滅以及監督管理所需經費納入本級預算,保障公益性事業經費支出,落實畜牧獸醫醫療衛生津貼等相關待遇,確保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治責有人負、活有人干、事有人管;要建立畜牧業發展項目投入與疫病防控保護投入相匹配的資金投入機制,防止出現產業大發展、疫病大流行的被動局面;探索不同形式的撲殺補助機制,鼓勵、支持保險機構開展畜禽人獸共患病保險;指導奶制品企業將布病、結核病凈化場、無疫小區納入奶價定價體系,促進凈化場、無疫小區建設。各地要統籌使用中央和省級財政動物防疫補助等經費項目,鼓勵加大本級財政配套支持力度,全面推進免疫、監測、流調、撲殺、凈化、評估、檢疫監督、無害化處理、應急處置、人員防護等畜間人獸共患病防治工作。